在新疆塔城,哈尔墩社区如一颗璀璨明珠,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中熠熠生辉。这里居住着汉族、哈萨克族、维吾尔族、回族等14个民族,超三成家庭是多民族组成的“大家庭”,各族群众心手相牵,共同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,探索出的“哈尔墩经验”已成为响彻全国的民族团结典范,社区两次荣获 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称号。
思想引领筑根基
思想是行动的先导,哈尔墩社区深谙此道。社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“三会一课”“主题党日”等学习内容,让每一次学习都成为凝聚共识的过程。党员志愿者王福林胸前的党员徽章总在晨光下熠熠生辉,他常说:“党组织就是咱社区的主心骨,党员就得冲在前头!”通过持续不断的思想浸润,社区里的每一名干部群众都化身为民族团结的宣传者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种子般深深根植于大家的心灵深处,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,成为各族群众共同的精神纽带。
为促进各族群众更好地交往交流交融,哈尔墩社区精心搭建起一个个多彩平台。民族团结居民说事点里,邻里街坊围坐畅谈,分享生活趣事,深厚情谊在交流中愈发浓厚;民族团结大院中,各族文艺爱好者同台献艺,歌声舞姿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赞颂;民族团结石榴巷里,互帮互助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……这些平台成为各族群众相互尊重、相互包容、相互欣赏、相互学习、相互帮助、相互了解的温馨家园,让“六互”理念落地生根。
不仅如此,社区还着力建设特色宣传教育阵地,为民族团结注入持久动力。走进民族团结展馆,一幅幅图片、一件件实物诉说着各民族携手前行的历史;沙勒克江·依明红色小院里,五星红旗冉冉升起,连接着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的纽带。这些阵地如同一座座灯塔,引导广大群众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,铸牢中国心、中华魂。社区更巧妙地利用居民庭院开办“板凳课堂”,居民刘晓荣感慨道:“在‘板凳课堂’上,听着先辈们民族团结奋斗的故事,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,心里那股子对大家庭的归属感越来越强。往后啊,更得跟着大伙儿一起团结起来,让咱这社区里的各民族居民就像一家人似的,和和美美过日子。”
交融互嵌聚真情
社区发挥各族群众居住、家庭、饮食、文化等互嵌优势,连续11年坚持举办“邻里节·百家宴”活动,各族居民欢聚一堂载歌载舞,互相品尝美食,共同庆祝节日。大家共居一座城、共吃一桌饭、共建一个家、共爱一个国,相融共生,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风景。每年举办的“邻里节·百家宴”,都是社区最热闹的时刻。
回族居民马兰大姐笑着说:“大家聚在一起,各自端出拿手菜,围坐一桌,就跟一家人似的,这种感觉特别温暖。”
党总支书记巴哈尔古力望着社区里其乐融融的场景,眼里满是笑意:“在咱社区,民族团结就是家门口你帮我修水管,我教你烤馕;节庆时小院里挤着跳舞,平日里长桌边唠着家常,全是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烟火气!”
社区还积极挖掘身边的民族团结典型,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沙勒克江·依明多年来坚持在自家小院升国旗,他在国旗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宣讲。宣讲中,他用质朴的语言、鲜活的事例和真挚的感悟,生动讲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动人故事,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、促进民族团结的鲜活典范。累计接待前来参加升旗、聆听宣讲的群众超30万人次。
2025年5月20日,社区以“石榴同心·情暖此生”为主题,举办金婚银婚庆典活动。35对携手走过风雨岁月的金婚银婚夫妇欢聚一堂,老人们拿出珍藏的老照片、结婚证分享自己的爱情故事。从相识相知到相濡以沫,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尊重彼此文化习俗,用相互理解与包容经营幸福,既展现了爱情历久弥新的珍贵,也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在家庭中的深厚内涵。“我们结婚31周年了,虽然家庭成员来自不同民族,但我们始终秉持互相尊重、相互包容的原则。”伊力哈尔江・玉素甫江与徐振玲夫妇表示,在日常相处中,大家充分尊重各自的风俗习惯,遇到问题时主动换位思考,以互敬互爱的态度,共同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。
经验传扬播美名
哈尔墩社区的民族团结工作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认可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、中国民族报等多家媒体纷纷前来报道,相关事迹相继在学习强国、人民网、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平台刊发,让“哈尔墩经验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同时,社区还形成了《民族团结“哈尔墩经验”调查报告》《从“小聚居”到“互嵌”—新疆塔城哈尔墩社区的百年历程》等理论成果,为民族团结工作提供了宝贵借鉴。
如今,哈尔墩社区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,书写着民族团结的新篇章,塔城地区民族团结的“金字招牌”也因它的存在而更加闪亮,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