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广播电视台/丝路视听讯(记者:陈奕皓)7月30日至8月5日,北京大学留学生研学活动走进新疆。七天时间里,他们的脚步掠过克拉玛依的油田、塔城的街巷、乌鲁木齐的市集。他们用眼睛看、用耳朵听、用手心触摸,将新疆的真实与温热,一点点收进了心里。
他们遇见的,是藏在风景里的快乐
黑油山的原油泛着光,大油泡的镜面映出笑脸,留学生举着手机和“油泡里的自己”合影,快门声伴着笑声;魔鬼城的风卷过戈壁,正午的阳光炙烤着沙粒,雅丹地貌鬼斧神工,令人惊叹;白杨河峡谷的溪水溅湿裤脚,有人脱鞋踩水,惊起一串银铃似的欢笑;乌尔禾的骆驼刚起身,他们扶着驼峰跨坐上去,身子随着驼步轻晃,手攥得紧,嘴角却咧着,驼铃一响,笑声便弥漫开来。快乐从不需要刻意,看一眼壮阔山河,踩一脚清凉溪水,便已足够。
他们触摸的,是藏在掌心的温暖
额敏县榆柳巷,刚和孩子们拍完照,小家伙们就揣着热馕、糖果跑来,直往留学生手里塞。掌心的温度混着麦香,不知谁先张开臂膀,孩子们便扑进怀里。不同肤色的拥抱,暖得像揣了一团阳光。在塔城市哈尔墩社区的庭院里,大家围坐成圈——这是个由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,桌上摆满瓜果、糕点、冰淇淋。主人家热情招呼“快尝尝”,如同招呼自家人。音乐响起,不知谁先拉起了手,舞步便一圈圈旋转起来,歌声混着笑声飞扬,每个人眼中都闪着光,温暖得如同一家人。手风琴博物馆里,《喀秋莎》旋律响起,留学生的歌声便加入了进来,琴声与歌声交织回旋,暖得人心发烫。温暖从不是客套,是热馕的温度,是拥抱的力度,是那句无需言表的“懂你”。
他们收获的,是藏在歌声里的友谊
乌尔禾的林间露营地,晚风拂过帐篷,《朋友》的旋律悠悠荡开。大家手拉着手,黄皮肤、白皮肤的手掌紧紧相扣,手机的闪光灯在黑暗中忽明忽灭,如同撒落一地的星辰。在塔城市阿西尔乡的长秋千上,所有人站着手挽手向高处荡去,秋千咯吱作响,风声裹挟着尖叫与欢笑。荡到最高处时,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云朵。离别之际,有留学生说:“第一次来是客人,再次来就是朋友。”友谊从不畏惧遥远,是同唱一首歌的默契,是共荡一架秋千的欢腾,是心底那颗“还想再见”的种子悄然萌发。
这七天虽短,留下的记忆却深刻。新疆的模样在他们心中刻得分明:那是黑油山的坚韧,葡萄藤的柔软;是热馕的实在,歌声的透亮;是热情的笑脸,温暖的拥抱,是这片土地上滚烫的人心。
其实,新疆从不用刻意“展示”什么,它只是把日子过成本真的样子——你来,递你一块热馕;你唱,跟着和声;你走,道声“常来”。如同留学生所感,当脚步踏上这片土地,掌心接过这里的温度,客人终会化作朋友。
而这,或许就是真实的新疆最动人的地方。这里美,甜,且暖。新疆用真诚温暖着每一份初遇,也让不同国度的人们懂得:人心的靠近从不需要距离,友谊的种子一旦种下,便会在时光里长成地久天长。